抗战结束后,随着战略形势的变化,许多部队和干部被调往东北执行任务。除了山东军区主力、新四军3师和晋察冀军区的一部分队伍外,还有更为庞大的调动计划,准备将晋冀鲁豫军区的1纵、4纵,甚至华中军区的1纵等精锐部队调往东北作战。若真如此,那时的东北无疑将星光璀璨,几乎每一支部队的背后都有将领的身影。
然而,随着局势的不断变化,4纵最终没有北上,但杨得志所率领的部队和叶飞的部队,仍然准备向东北挺进。杨得志的部队是冀鲁豫军区的主力,曾是以115师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支劲旅,经历了八年的抗战磨砺,已然成为一支作战能力强大的队伍。
抗战胜利后,杨得志从延安返回冀鲁豫,着手组建野战纵队,准备继续北上,参与东北的战斗。然而,敌人也在积极调动兵力,邯郸战役的爆发使得敌人向根据地发起了猛攻。在“保卫胜利果实”的号召下,部队的士气高涨,迫切希望先打一场漂亮的胜仗,再继续北上。这一过程中,杨得志和苏振华对部队进行了深入的动员教育,鼓舞士气,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
展开剩余65%胜利的号角吹响后,冀鲁豫的1纵转移到了晋察冀地区,准备通过山海关进入东北。然而,随着战局的变化,杨得志的部队最终未能如期进入东北。当时,国民军的13军和52军已经在秦皇岛登陆,占领了山海关,并顺势占领了锦州,切断了华北与东北的联系。若强行突破,必将面临大规模的激战,而此时的部队由于轻装上阵,装备相对简陋,无法与敌人的美械装备匹敌。再加上山海关和锦州等地曾经是我军的控制区域,现如今不得不撤退,避免与敌人硬碰硬。因此,上级决定让杨得志的部队留在晋察冀作战。
随着战局的变化,晋察冀因兵力精简且缺乏指挥官,杨得志的部队暂时被编入晋察冀序列,直到年底,刘邓提出要求,将1纵归建,而杨得志、曾思玉等军事干部则继续留在晋察冀,协助指挥。苏振华则带领部队南下。
与杨得志部类似,华中军区叶飞领导的1纵,也面临着相似的局势。1945年11月,接到上级命令,叶飞被任命为1纵司令员,赖传珠为政委,谭启龙为副政委,负责带领部队北上东北。这个纵队由3个旅组成,既有主力部队,也有升级而来的地方武装。叶飞的部队北上的路线是沿陇海路走,经过山东滨海地区,最终从龙口渡渤海进入营口。与杨得志不同,叶飞的部队选择了水路,尽管如此,他们的情况与杨得志相似。
然而,抵达山东后,叶飞的部队得知山海关、锦州、营口等地已被敌军占领,水路无法通过,陆路也行不通。部队虽然轻装上阵,但由于装备上的局限,若强行北上,面临的敌人是美械装备,飞机、大炮一应俱全,一旦发生战斗,后果不堪设想。在此情况下,华中军区电令叶飞,要求他将重型武器留下,只带轻武器进入东北。虽然上级有这样的要求,但叶飞坚持不愿将所有武器留在原地,认为万一发生问题,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最终同意只留下重武器,带走轻武器。
随着形势的发展,叶飞的部队最终留在了山东地区作战,并编入了山东野战军序列,成为第一纵队。在山东,杨得志和叶飞都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杨得志所率领的部队在晋察冀取得了多个重要的胜利,为华北局势的扭转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最终被任命为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部队取得了不少战功,后来又升任华北军区2兵团和19兵团司令员,并最终被授予上将军衔。
与此同时,叶飞在陈毅的领导下,在山东奋力作战。后来,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成立了华东野战军,叶飞继续担任1纵司令员,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1950年,叶飞被任命为10兵团司令员,参加了上海战役,并解放了福建全境。之后,他被授予上将军衔,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发布于:天津市期货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