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观察家#
俄乌冲突的棋盘上,两个“沙漏”正同时流淌——一个计量着乌克兰的人力资源何时耗尽,另一个计算着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经济能支撑多久。
俄乌双方均在扩充军备,频繁打击对方基础设施,战争正进入高消耗的战略相持阶段。
战场上的硝烟背后,是一场关于战略耐力的激烈竞赛。
---01 沙漏的两端俄乌冲突已演变为两个“沙漏”之间的较量。一个标志着乌克兰的人力资源不断消耗,另一个则预示着俄罗斯经济在制裁下的持久能力。
从当前态势看,克里姆林宫显得更为冷静且具有计算性,他们押注乌克兰国家耐力崩溃的速度将超过俄罗斯经济失去战争维持能力的速度。
俄罗斯经济展现的韧性远超西方预测。尽管面临史无前例的制裁压力,俄罗斯通过“东转南进”战略成功实现了外贸转向。
这种经济结构调整为俄罗斯提供了持续作战能力。
02 普京的“持久战”普京在闭门会议中明确表态:俄罗斯已准备好打“百年战争”。
这并非虚张声势——俄军当前在顿巴斯地区日均消耗北约军援3.2亿美元,军工复合体对GDP贡献率已达12%。
俄军并未追求闪电攻势,而是采用小股部队渗透、逐步消耗乌克兰兵力的战术。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消耗战术,与苏联在阿富汗的消耗战策略高度相似。
战场上的消耗模式更加显示了俄罗斯的战略耐心。这种策略正在产生效果:乌克兰步兵紧缺导致阵地易受突破,虽然地雷、火炮和无人机投入使用,但“机器人军队”无法替代真实兵员。
03 乌克兰的困境乌克兰面临征兵的困难和社会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了兵力危机。这种人力短缺正在前线产生直接影响,乌军阵地易受突破。
美国与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缺乏协调一致的战略,西方支持的不确定性导致乌克兰持久作战能力不济。
俄罗斯在战场上慢慢开始占据上风。为应对困境,乌克兰采取了积极防御策略。
自7月起,乌军已有效遏制俄军快速突进的势头。同时,乌军多次出动无人机打击俄罗斯战略纵深的目标,包括炼油厂与发电厂。
04 大国的博弈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对俄乌政策作出深度调整,放弃拜登政府的“浇油拱火”策略,重启美俄对话、暂停对乌军援,并将援助乌克兰的责任转嫁给欧洲。
美国从乌克兰的“盟友”转变为俄乌冲突的“调停人”。为争取有利局面,俄乌均高度重视对美外交。
俄罗斯积极推动美俄关系正常化,普京在和谈中不断释放善意,主动提议临时性停火及大规模交换战俘。
欧洲则陷入两难困境——既不愿看到乌克兰倒向美国,又担心过度介入会引发与俄直接冲突。
德国55%的天然气仍依赖俄方供应,法国铀燃料进口的40%来自俄罗斯。
05 四种可能的终局摩根大通在2025年5月的报告中预测了俄乌冲突的四种可能走向。其中最理想的 “韩国模式”(机率15%),乌克兰无法加入北约,领土亦难完全收复,但若能争取到欧洲驻军作为威慑,基辅控制的80%领土将进入稳定、富裕的重建轨道。
“以色列模式”(机率20%)被视为可接受情境,在不用外派驻军情况下,若美欧仍持续提供强力军事与经济支持,乌克兰能将自己打造成“堡垒国家”。
但最可能出现的却是 “格鲁吉亚模式” (机率50%),若缺乏外国驻军与长期军援,乌克兰将陷入持续不稳、重建受阻,最终与欧盟、北约整合破局。
---莫斯科通过能源出口转向亚洲,2024年对华石油出口量同比增加18%,卢布结算体系覆盖47个国家,形成“去美元化”防火墙。
而乌克兰则借助欧盟框架寻求安全保障与经济支持。摩根大通预测的“格鲁吉亚模式”是最可能的结局——乌克兰将如同2008年的格鲁吉亚,初期获得大量西方援助与政治声援,但未能取得安全保障,最终逐渐重新滑入俄罗斯势力范围。没有人能真正赢得这场冲突,只是看谁损失更少。
期货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