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国民党军队内部存在多个不同派系,这些派系的背景和历史各不相同,甚至曾经是对立的敌人。在这些派系中,它们的战斗力差异也显而易见,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部队补给和兵员数量的差异,使得一些地方军队逐渐走向衰退。但也有一些例外,某些部队在这些变化中仍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外,便是从晋绥军体系中分裂出来的傅作义部队。这个以绥远为根据地的军事体系,往往被称为“绥军”。其中,最为核心的力量便是第35军,它是在中原大战结束后,由晋绥军进行整编所诞生的部队。傅作义虽然名义上是第35军的军长,但实际掌控的部队却仅仅是第73师。原本阎锡山为限制傅作义的权力,剥夺了第73师的番号,将其改为二旅六团,从而限制了傅作义的军官晋升渠道。
因此,在全面抗战爆发时,傅作义实际控制的部队数量并不多,只有第73师两个旅,外加一些地方性的民兵力量。然而,在抗战初期,傅作义迅速带领本部参战,先后在平绥线与日军接触,随后又在山西前线作战。尽管在战斗中损失惨重,但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逐步恢复了部队的战斗力。
展开剩余76%到1938年底,傅作义从原来的根据地——绥远出发,接受了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职务,正式脱离阎锡山的管辖,开始独立行动。他不仅保留了自己的第101师,还从其他地方调来了新31师、新32师等部队,使得第35军的规模得到了显著扩展。在抗战期间,傅作义不仅扩充了第35军,还逐步加强了暂3军、暂4军的实力,并且直接或间接掌控了多个骑兵和地方杂牌军。
傅作义逐渐变得强大,以至于在抗战胜利时,他的部队已经成为一个地方性势力的代表。蒋中正为了拉拢傅作义,在抗战期间为其提供了部分苏式武器,而抗战胜利后,又专门为其配备了辎重汽车第1团,从而增强了傅部的机动突袭能力。
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傅作义的部队展现出了突出的机动能力,尤其是第35军,成为了华北战场上的劲敌。然而,华北的我军也并没有对傅作义的部队束手无策。在傅作义刚刚被任命为华北“剿总”总司令时,涞水战役就对其第35军造成了沉重打击,基本歼灭了其军部和新32师。这一战让傅作义的部队在华北的战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战后,傅作义对部队进行了调整,将第35军的三个主力师分配到华北其他的军队中,同时,傅作义还向蒋介石请求更多的美式武器,以期进一步增强部队的机动性。他的第35军装备了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和数百辆美式卡车,外界因此称其为“美械军”。然而,实际上,傅作义获得美械装备的时间并不是特别早,直到平津战役时才真正从美方获得大量美式装备,因此新成立的部队才得以使用这些现代化武器,而老部队仍然使用先前的装备。
傅作义的老部队,尤其是第35军,其装备多样化,包括了国造、晋械、日制以及美械。以火力支援装备为例,60毫米迫击炮和掷弹筒是当时该军最为重要的支援武器。虽然60毫米迫击炮在外界被认为是美械装备,但实际上国内兵工厂也有生产版本,因此,傅作义的部队所装备的60炮,很可能就是国产版本。
在新保安战役结束后,第35军的主力部队——第101师和第267师,几乎被全歼。战后我军缴获了118门60毫米迫击炮,这一数量对于当时的部队来说相当庞大。根据第35军的编制,每个师有三个团,每个团下辖三个营,每个营有三个连,按此编制,每个步兵连大约配备两门60毫米迫击炮。事实上,按照实际作战需要,步兵连配备三到四门迫击炮已经是合理配置。而且,这些火炮对于作战支援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在我军与其激战时,步兵连级别的火力支持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除了60毫米迫击炮,掷弹筒也是第35军的重要支援武器。在新保安战役中,傅作义的部队还缴获了49具掷弹筒。这些掷弹筒主要是日制的,但在抗战后,傅作义的部队也逐渐配备了这些武器。每个步兵连配备一具掷弹筒是常见的配置,而在实际战斗中,有些连队会根据需要,配备三具掷弹筒,以提升火力支援能力。
尽管傅作义在战后扩充了部队,并且获取了不少美式装备,但由于60毫米迫击炮数量有限,这些新军的火力支援相比于傅作义在新保安时期的第35军,仍然显得稍逊一筹。通过这些历史细节的了解,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当时国军的作战情况,以及部队装备的配备和战斗力的影响。
发布于:天津市期货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